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破解土地整治工作中面临的新难题、新困惑、新现象,可以为整个土地整治工作培育出新活力、新动力、新优势。 创新,增强土地整治新动力 推动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创新,开创土地整治管理新模式和土地整治实施新路径。 土地整治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要让创新贯穿于整个土地整治工作中。以理论创新为基础,制度创新为保障,科技创新为手段,文化创新为内涵,不断创新土地整治理论基础、管理模式、实施路径、监管方法、文化底蕴等,构建“生态+土地整治”、“PPP+土地整治”、“互联网+土地整治”、“文化+土地整治”等模式,促进土地整治事业新发展。 从理论角度来看,只有先进的土地整治理论基础,才能指导土地整治实践,激发土地整治工作的新鲜活力和动力。从管理角度来看,开创土地整治管理新模式,推进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监管运行机制,可以不断破解土地整治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从科技角度来看,需要依托先进的信息科技开展土地整治,将土地整治项目融入基于“一张图”的多维信息管理系统中,对土地整治项目实行数字化、动态化、可视化、精准化监管。从文化角度来看,在开展土地整治时,需要尊重区域文化特点,尽可能地保留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乡土文化,并将其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文化的根脉。 协调,提高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研究制定城乡土地整治规划,统筹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土地整治是一项整体性、全局性、技术性、系统性工程,在采用先进技术的同时,需要与不同部门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有序开发,才能凸显土地整治综合效益,促进土地整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方面,积极协调不同部门,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管控作用。共同研究制定城乡土地整治规划,在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确定土地整治建设范围,避免低效重复投资,在“一张图”上共同作好土地整治大文章。 另一方面,结合区域特点、城乡特色、产业分布等要素合理安排土地整治项目。了解、分析土地整治区域内的田、水、路、林、村等现状,预测土地整治后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布局规模、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充分利用“3S”等先进信息技术,在“一张图”上精准确定土地整治项目类型、建设规模、开发次序等,充分体现土地整治工作的可行性、科学性、协调性、系统性、可持续性,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提升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绿色,彰显土地整治生态效益 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建设生态良田,提升土地生态功能与涵养。 积极推动土地整治“绿色化”,大力促进土地整治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探索建立“生态+土地整治”模式,以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综合运用工程、生物、技术等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坚持土地整治中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升土地生态功能,提高土地生态涵养。 在实施“生态+土地整治”过程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充分利用优质土壤资源,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建设占用耕地实施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抗灾能力强的生态良田,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为国家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开放,开拓土地整治广阔视野 拓展土地整治发展空间,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借鉴先进经验实现互利共赢。 取人之长,创己之新。要积极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探究“生态+土地整治”、“PPP+土地整治”、“互联网+土地整治”、“文化+土地整治”等模式的国际发展状况。借鉴国内外土地整治先进经验,吸纳国内外土地整治先进成果,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到土地整治事业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提升该地区土地整治工作整体水平。 积极鼓励土地整治工作先进地区,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努力为经济薄弱地区提供智力、科技、资金等支持,让更多地区、群众受益。不断拓展土地整治发展空间,实现国际间互利共赢,提高我国土地整治工作在国际间的影响力。 同时,制定土地整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培养土地整治专业人才,邀请国内外土地整治行业优秀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授课、专题研讨、实地调研。夯实学员理论基础,培养开放思维,提升实践能力,为开创土地整治工作新发展作好人才储备。 共享,保障土地整治民生效益 安排好土地权属调整、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健全农民参与机制促进共建共享。 在土地整治开展前期,要深入了解土地整治项目区现状及群众意愿。充分听取专家、学者、农民建议,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受益权,大力促进土地整治共建共享。 在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机制,切实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项目区群众参与土地整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更多群众了解、支持、参与到土地整治工作中来。 在土地整治实施后期,进一步做好土地整治事业共享发展。合理安排好土地权属调整、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引导土地整治后的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总体而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为进一步推进土地整治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国土资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