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为土地建立健康档案之必要

添加时间:2016-04-13 作者: 来源: 添加人: 杨永侠

毛志红

    “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远远不止雾霾,还有水的污染,还有土壤的污染。大气污染治理需要一二十年,水污染治理至少需要30年,而土壤污染治理可能需要80年~100年。”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在2016年全球热点观察展望“十三五”论坛上几句朴实的话语,一时激起舆论争锋。先不说治污之难易,单说看不见、摸不着的土壤污染,其隐蔽性强、危害大、难修复甚至不可逆的特性,的确让人警醒。  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要素,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无论是直接的土壤污染,还是由土壤污染导致的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终将殃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空间,危及生命健康乃至国家安全。    民生诉求对“土十条”的期盼越来越高,社会各界纷纷从立法先行、资金来源、技术防范、治理方案、风险管理等多角度建言献策,其中“各地提取10%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土壤污染治理”的提法倍受关注。姑且不论这笔钱该不该花、够不够用,但这种提法实际上反映了土壤污染治理中的一个最突出问题——找不到污染责任人,分不清该谁出这笔钱,最终还得由政府来埋单。  

      这种土壤污染防治的思路,难免令人感觉有几许被动和无奈。而相比治理而言,主动防范更为重要,难度更大,笔者认为,有责任约束,才有行为规范。无论是修复治理还是污染防范,都离不开一个健全的土壤污染防控体系,而其核心在于多花点心思为土地建立一份健康档案。简单地说,土地健康档案就是每一个地块关于土壤质量、土壤环境、土壤健康状况等防治污染不可或缺的生态信息。  

      过去,我们谈到土地档案,绝大多数记录的是有关地块的位置、面积、价格、权属等地理社会信息,很少涉及土壤内部成分、元素含量等化学生态信息。在今天看来,土壤生态信息是关乎土地是否健康、清洁、安全的决定要素。每一个拍卖地块、工业场地、耕地农田、住宅小区在开发利用之前都应该建立独立的土壤档案。土地有了健康档案,国土资源部门就能掌握出让、转让地块的土壤状况,进而合理规划实现最优化利用。无污染或者轻微污染可修复的地块可用于商业开发和住宅建设;污染稍重的地块,采取污染控制措施之后可用于工矿企业建设;污染严重的地块,可以先行修复之后出让,或者用于环境绿化等。  

      不可否认,为土地建立健康档案,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投入,但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来说可谓攸关成败。建档不仅需要全面详查土地最新的健康状态,还需要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地块,运用专门的设备和技术进行全面“体检”,确认每个地块的土壤有无污染、污染程度、污染物或污染源等要素,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块的土壤环境安全进行综合评估,形成数字化的土壤本底档案。就土壤污染防控来讲,依据档案就可以实现对土壤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测,及早发现污染超标现象或者新的污染源,避免形成污染事实;于修复治理而言,则便于明确土壤污染之后的责任归位,也便于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修复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要对破坏或污染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惩追责,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而土地健康档案,则可以为土地污染考评奖惩、审计问责提供客观依据。  

      土壤是否清洁,关乎天蓝、地绿、水清,关乎人类的生存家园。为每一宗土地建份健康档案,相当于给每个人多一份健康保障,为美丽家园建设多一线生机。关于土地污染防治有这样一种说法“今天舍得不花1元钱来保护,将来就要花100元钱去修复。”为土地建立健康档案,这1元钱值得花,且必须花。(作者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