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和泥土、风和水、花粉和谷实,在年复一年的生命轮回中,在新绿与金黄更迭的广袤田野上,传承着养育中华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价值。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就耕地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千万不能突破,也不能变通突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生态文明建设也对耕地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更好发挥耕地的生态功能,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是自然资源部门责无旁贷的任务。同时,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用地需求依然较大,耕地保护的压力仍未缓解。新形势、新要求下,耕地保护监督工作如何继往开来?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承担起这项神圣的使命。
“作为国家耕地的守望者、守护者,我们将恪尽职守、认真履职,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日前,部耕地保护监督司副司长刘明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职能有所调整,任务更加聚焦
按照自然资源部“三定”规定,耕地保护监督司主要承担四项职能。一是拟订并实施耕地保护政策,组织实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负责耕地保护政策与林地、草地、湿地等土地资源保护政策的衔接;二是拟定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政策措施,负责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占用和补划的监督管理;三是承担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工作;四是承担土地征收征用管理工作。
刘明松表示,在自然资源部履行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繁重任务下,加强对各类资源统一管理的同时,就耕地保护监督单独设立一个司,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在行政管理上加强力量保障;充分显示出耕地在自然资源中有其特殊性,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生产的基石决不可动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深刻意味着耕地保护要注重整体性、协同性,主动保护与积极补救、保护与监督要有机结合;坚定地昭示着在耕地保护管理中,必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改变、耕地数量不减少、粮食产能不降低、农民利益不受损“四条底线”。
“自然资源部组建后,部党组反复强调,以‘连续、稳定、转换、创新’的工作思路,稳妥有序地推进机构改革,加强业务建设。随着机构职责的调整到位,耕地保护监督工作要开启新的征程。”刘明松说,这次改革,由原来的耕地保护司组建为耕地保护监督司,虽然简称还叫“耕保司”,但职能却有很大调整,调出了用地审批、土地整治等管理职能,强化了耕地的监督管理,职能职责上体现出集中精力做好耕地保护工作。面对新起点、新任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的决策部署,按照部党组重点工作要求,紧紧围绕耕地保护这条主线,坚持保护、控占、补充、考核、监督等多管齐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等多措并举,积极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瞄准耕保监督工作靶心
“问题找不准,就像枪口没有对准靶心,看病没有把准脉搏。”刘明松表示,问题是实践和创新的起点。当前,耕地保护监督工作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耕地既要保护总量也要优化布局。目前,从耕地账面上看,基本实现了耕地保护目标,但实际利用情况是,有的耕地属于25度以上坡地、林区内耕地或河滩地等,面临退耕还林或实际上是不稳定利用状况,有的处于果树、林木、鱼塘、设施农业等非粮化利用状况,有的处于撂荒、损毁等非利用状况,还有的处于非法占用等非农化状况,这些都需要认真梳理、判别情况、分类处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既要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也要优化耕地布局,把该保的耕地真正有效地保护起来。
其次,要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面临多重压力。永久基本农田作为耕地中的精华,对经济发展、生态安全、社会稳定发挥着深远的影响,是耕地保护的重中之重。前一时期,各地完成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上图入库工作,全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5亿亩,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永久基本农田仍然存在划定不实的问题,错划入、漏划出的现象依然存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与生态环境保护区、矿区开采范围等重叠问题在许多地方存在,解决较为困难。
再次,耕地占补平衡面临可持续性的挑战。近年来,为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部先后实行了先补后占、补改结合、允许承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同时,积极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从前一时期部随机抽查补充耕地项目情况看,补充耕地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项目建设标准低、补充耕地质量差,有的项目只注重完成补充耕地指标,缺乏工程管护和后期利用措施,补充耕地出现荒芜,有的甚至弄虚作假。尤其是受资源条件约束,耕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一些地方补充耕地难以为继。
最后,土地征收制度有待完善。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基本适应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起到特殊支撑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土地征收范围过宽,缺少公共利益范围的法律界定;征收程序有待完善,农民事前沟通与参与不足、事后救济渠道不畅,社会风险和矛盾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化解;补偿安置途径单一,采取简单货币化一次性安置,长远生计考虑不足与一夜暴富并存;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有待健全,被征地农民获得感不强。
注重综合施策,真正严起来
“新时代赋予耕地保护工作新职责,新职责呼唤我们有新担当、新作为。”刘明松表示,耕地保护监督司组建以来,全司同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重要论述,特别是按照部党组要求,反复领会悟透中央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谋划全局工作。
刘明松说,今后,耕地保护监督工作就是要始终围绕耕地保护这一条主线,坚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征收征用管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四轮驱动”,狠抓落实。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政策措施,特别是注重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强耕地保护的日常监督管理,从制度制定到执行建立起良好机制,努力开创耕地保护监督工作新局面。
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当前,首要任务是抓紧完善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文件,实事求是地解决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中划定不实、保护政策不够明确或难操作等问题。其次是严控严管永久基本农田占用与补划,要通过从严用地审查把关,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坚定的态度和严格的要求清晰地传导到各级党委政府、自然资源部门和项目用地单位,进一步形成共识。要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建设,保证重大建设项目依法批准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时,能够保质保量得到补划。从长远看,要立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对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内容提出法规修订意见,强化永久基本农田法制保障。
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上,首先是强化对占用耕地的监督管理,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其次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重点解决好弄虚作假、补充耕地质量不高等问题。要以耕地产能为核心,以土地综合整治为主渠道,多方面投入、规模化补充,数质并重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严格限制成片未利用地开发。要总结推广一些地方补充高质量耕地和实行激励措施好的做法,努力提高补充耕地项目工程建设标准,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确保补充的耕地充分利用,发挥应有效益。组织实施好国家统筹补充耕地,起好步、开好局,切忌“玩数字游戏”。继续做好耕地质量和产能等级评定工作,加大成果运用,提高耕地质量。
在土地征收征用管理方面,一是要全面总结征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不断改进征地管理,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有效拓展安置途径,加大征地信息公开力度;二是在开展土地征收审查中,要落实好有关规章制度,确保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三是结合土地管理法的修改,改革征地审批制度,强化压实县级政府征地主体责任。
在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方面,自然资源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等履行好对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五年一考核、期中一检查的职责,加强结果应用,落实奖惩措施,充分发挥检查、考核的督促、调动作用。同时,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检查考核工作的经验,找准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先进方法,将检查、考核工作与加强日常管理结合起来,与抓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与各地抓改革改进、创新举措结合起来。此外,围绕监督重点内容、方式方法、技术手段等,完善和改进工作,构建全面、及时、有效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监督机制。
“要想耕地保护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必须强化动态监管,这也是新司成立后突出的职责和任务。”刘明松着重强调。要吸取“大棚房”问题的教训,注重防止以设施农业为名,实际搞设施旅游业、设施休闲业、设施养老业,做到举一反三,防止以各种名目钻政策空子,侵占和破坏耕地;注重加强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的整体协同性,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在确保耕地总量目标的前提下,优化耕地布局,促进耕地合理利用。
他同时讲到,监管不能靠部里同志一宗宗地、一个个项目去检查核实,也不能简单地靠汇总地方上报情况,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好自然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补充耕地、征地实施、设施农用地等上图入库、监督核实方面,更多运用互联网技术、影像传输、视图判别分析等。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整改,使“麦田守护者”成为“千里眼”、“顺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