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贺第三届李连捷五色土金银奖牌的获得者!你们名至实归。衷心祝愿你们能够以此为新的起点,迅速成长为土地科技创新的引领力量。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一年一度的春季学术报告会,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我们的一个共同期待、共同舞台,也是越来越多的同行们、同事们、朋友们共同关注的高光时刻。九年来,我们共同努力,春季学术报告会越办越好,越来越被关注,越来越逼近我们心中的理想灯塔。2个主旨报告,启迪思想、指引未来;13位教授、研究员报告,引领前沿、深情呐喊;14位研究生报告,勇于探索、夺关斩将。
今年的春季报告会,有什么特点呢?
一是继承性,29个报告保持了1+5的陈述结构,1是2个大咖精彩演讲,5是五个创新团队师生同台、分列亮相。
二是创新性,29个报告讲述了29个不同的故事,却贯穿一条红线,勾画了我们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誓言以创新驱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拳拳报国心、满满责任感。创新需要经年积累,直至突破,从1到100。郝晋珉教授谈规划、孔祥斌教授谈耕地保护、宇振荣教授谈绿色粮田、程锋研究员谈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等,都是深耕数年的新思考,旧瓶新酒、顶天立地。创新更需要新瓶新酒,从0到1。林倩同学关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简报就是新瓶新酒、开创未来。
三是时代性,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世界形势风云激荡、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土地安全是最根本的国家安全,我们探索土地正义、构建土地调查监测新技术体系、纵论耕地红线、畅谈绿色农田等等。其中,既有科学问题,也有技术难题、工程难题、政策难题。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开展研究是一流大学科研、教学的必然追求。
四是引领性,过去的一年,我们重点实验室回应重大关切,发出了一些权威声音,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梨树试验站,“学习强国”多次推荐我们的“耕地保护-专家网谈”成果,李保国、张凤荣、朱道林、王健、张超、黄元仿等多次现身主流媒体,部科技司领导告诉我,如此高频率在主流媒体亮相的“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部重点实验室是唯一。在此,利用这个机会,我要代表重点实验室和土地学院,感谢部领导和有关司局领导一直关心和指导我们的学术研究,感谢权威学报、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为我们提供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我们决心以耕地保护、土地信息学、土地工程学、土地管理学交叉融合为特色,开展资源源头保护、资源利用高效、资源利用后果可控的全链条科技创新,努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术高峰、一道深耕祖国大地的靓丽风景线!
今年的春季报告会,也有遗憾。
一是线上参会人数很多,我们关照不够,没有给线上参会的同道以交流机会;二是日程安排很紧,主旨报告少、教授报告时间短、研究生报告交流不足;三是开放性不够,李连捷五色土奖金银牌数量少、发放面不宽,还没有奖金;四是没有安排经验介绍环节,没有把去年集中安排“黑土地的故事”继承下来,没有把我们毕业生的热情参与转化为一支有效的创新倍增力量;五是没能邀请到《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莅临。这些不足,我们将重点研究,加以改进。明年,第十届春季报告会,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参与规模,继续线上线下相结合,向全国设有土地院系的高校开放。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关键节点。本次春季报告会反复呈现的热词,包括“耕地”、“土地”、“碳中和”、“大数据”、“生态修复”、“人工智能”、“智慧国土”、“土地正义”、“两统一、一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等。这都生动地反映了国家需求、人民期盼,更是精准地体现了科学问题、技术难题突破场景,数据驱动+场景驱动的新的科技创新范式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继续传承恩师、发扬前辈土地学人的优良学术传统,把火炬从黄淮海、黑土地传遍祖国大地,照亮中国、照亮世界。
第九届春季学术报告会的成功,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我代表春季报告会组委会,一要感谢部科技司、北京市自规委科技处的指导,二要感谢甘藏春老部长、陈军院士的关怀,三要感谢自然资源报社、《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土地》编辑部的厚爱,四要感谢各位报告人的分享,五要感谢线上聆听者的宽容,六要感谢志愿者的奉献……
在本次春季报告会上,我们研究小组,也承接下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谢土地学院领导和全院同事们的支持和信任,把“耕地健康研究中心”的牌子授予了我们。这个平台是开放的,属于我们,也属于各位,同样属于国内外的同道。我们一定不辜负这份期待,把研究中心办好,把耕地健康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干好!
谢谢大家,明年再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