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黑土地保护利用面临概念界定不清、调查监测滞后、科技创新不够、政策不精准等问题,亟待从黑土区保护模式、黑土利用方式与管理制度等角度出发构建黑土地保护体系——
阅读提示
黑土地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稀缺的宝贵资源,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东北三省考察,关心黑土地耕地利用安全,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3月20日,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黑土地现代农业研究院、东北农业大学组织专家以“加强黑土地保护,跨学科协同创新”为主题举办在线研讨会,就黑土地保护和利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建言。
□ 杜国明 李全峰 马辰
黑土地耕作情景。康卓民 摄
科学界定黑土与黑土区概念
在与会专家看来,保护黑土资源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黑土与黑土区的概念、范围及其划界。
“黑土是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明确黑土的概念和范围可反映出黑土发生演化的规律,能够为开展黑土区全要素、综合性调查监测提供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耕地管理。然而,目前黑土的概念和范围一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吴克宁提出,“我们需要融合国际黑土联盟和土壤诊断分类体系的黑土区土壤资源、土壤分类方案。黑土层的厚度、土壤颜色、有机质含量、盐基饱和度以及土壤结构均可对定义黑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张甘霖认为,东北黑土区的划定存在着不同的方案,目前常将黑土区划分为广义黑土区和狭义黑土区。广义黑土区,采用自然边界描述了东北黑土区的范围。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中,东北黑土区是8个一级区中的一个,面积为109万平方千米,包括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全部、辽宁省北部和内蒙古东部。狭义黑土区又被称为典型黑土,专指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黑土类,或指代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黑土和黑钙土划分的范围即为黑土或黑钙土的集中分布区。在张甘霖看来,无论是广义黑土区,还是狭义黑土区,均未能给出具体界线和划分方法。其原因在于黑土的定义不够明确,缺乏足够的土壤空间分布数据支持黑土区的划分。随着黑土侵蚀和土地退化现象日益严重,亟待准确划定“东北黑土区”的边界,以便制定精准保护黑土的政策和规划。
黑土区全要素综合性调查监测势在必行
“过去,虽然有开展过黑土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但并没有全面、系统、专项的黑土地资源调查工作,更缺乏精准、全面、系统的数据。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黑土地的全面调查,可直接为开展黑土地区国土空间的规划、各种保护措施的实施及其利用提供科学的基础性资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占录的一席话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积极响应。针对黑土退化现象日益严重的现象,与会专家呼吁,要对黑土区进行系统性调查和现代化监测。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孔祥斌认为,过往的黑土调查与监测所获得的数据,存在着数据覆盖不全面,数据年代久远,时效性较差等问题。要想实现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下一步须完善黑土区地质环境监测、水文动态监测、土壤侵蚀监测以及黑土地资源调查。
“地质环境监测对黑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价值。”吉林大学教授王冬艳期待从地质角度为黑土保护提供更多思路:一方面,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地表水的展布、地下水存储和运移,而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特征会直接影响黑土性质。另一方面,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是土壤质量和土壤环境的重要表征。东北黑土区的土壤水、大气降尘中一些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的分布与农产品品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王冬艳建议开展黑土区耕地生态地质调查,构建东北生态地质的大数据平台,为东北生态地质承载能力等提供数据支撑。
水分是土壤的血液,将水用好是黑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前提。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超指出,虽然东北地区有嫩江、松花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但因其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整体水量其实并不充足。“黑土是多孔体,大多数孔隙都比较小,而且相互连通,形成毛细管,土壤水分大部分都储存在这些孔隙之中。水分的缺失常常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以致沙化和盐碱化。因此,调查清楚黑土中的水分含量,对保护好和利用好东北黑土地是非常有意义的。”张超说。
“东北黑土保护一直都在强调侵蚀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斌解释,黑土侵蚀是指黑土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他表示,东北现在既有侵蚀,还有水蚀和风蚀,侵蚀可使有机质含量下降,黑土层变薄,严重制约土壤生产力,造成粮食产量不稳定和生产效益下降。如果能监测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可对黑土退化做出及时预警,从而保护黑土资源。
黑土地保护科学技术创新迫在眉睫
针对我国黑土地少、薄、瘦的问题,与会专家强调,亟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黑土区进行治理,加强黑土区科学技术创新。
张甘霖提出,开展黑土地综合研究是必然趋势,重点从以下3个层面认知:一是从宏观层面根据农业和非农业、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布局进行科学研究。“农业和非农业,旱地和水田,地表水和地下水应该从布局上有一个科学的方案。哪怕是水田里不同作物都应有不同的灌溉类型。”二是从景观层面分析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尤其是防护林带、土壤污染的防控。“这些治理需要有科技的支撑,特别要注重水土资源之间的协调。”三是认识注重农业环境的协调问题,从植被、土壤、地下水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农业资源环境之间的平衡,毫无疑问以保护优先。我们要降低黑土退化的速度,然后做到逐步恢复。”
梨树县是东北地区保护黑土地的先行区。在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看来,东北地区黑土的退化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当前保护黑土地过程中要明确每个区域生产所面临的问题,造成黑土地退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判断未来农业发展对黑土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根据问题、关键因素以及未来的可能性,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行因地制宜、科学保护的策略。
“如果说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那么黑土层就是‘大熊猫’的心脏,土壤有机质就是‘大熊猫’的血液。”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认为,要实现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须重点开展黑土保育、养分平衡以及保护性耕作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为保持黑土肥力以及提升粮食综合产能提供重要的支撑。
“黑土地保护离不开受污染黑土的安全利用与修复技术。治理黑土污染应针对东北黑土区特殊的气候特点与土壤类型,重点关注和探讨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环境效应。”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张颖指出,要以“黑土污染物的环境毒理效应”与“黑土污染物的生物修复”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为中心,开展有关受污染黑土的安全利用与修复的相关研究,从而建立适宜黑土区气候及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环境污染原位修复技术。
通过科学研究寻找符合当地实际的各类保护性耕作方式,是保护黑土地的关键。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窦森认为,表土剥离、客土回填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从数量、质量和高质化利用等三方面来维持黑土耕地的质量。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可将黑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黑土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体系是衡量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标准。当前,有必要开展有关东北黑土地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和流程的研究。研究成果可摸清耕地质量家底及演变特征,确定耕地质量利用分区,进而丰富土壤培肥与改良理论,从而实现黑土耕地的保育、提升和改良。”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汪景宽指出。
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土地整治工程监测以及耕地质量与产能评价是提高和保持东北黑土区耕地高效生产的关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赵华甫认为,大豆种植面积的萎缩、旱改水大面积扩张背景下耕地功能权衡及环境效应,耕地利用方式集约度的变化以及黑土耕地质量的工程提升,是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研究的焦点。
立足差异化政策构建黑土地保护体系
在研讨会过程中,专家们提及了保护黑土地的两种模式——梨树模式和龙江模式。梨树模式是在东北地区秸秆全量覆盖,免耕播种,从而实现保持土壤水分、防治土壤风蚀水蚀、培肥土壤肥力、减少土壤耕作、节约成本等多种功效为一体的、环境友好的农业种植技术模式。龙江模式是针对土壤、水土流失、风蚀等问题采取大豆玉米轮作、秸秆翻混还田、控蚀培肥、秸秆覆盖等技术,确保粮食综合产能得到提升与保护。对此,张甘霖提出,梨树模式对黑土地保护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该模式与龙江模式的内涵既有相似性又有一致性,均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解决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良好的实践已经开始,下一步又该如何从黑土区保护模式与体系、黑土利用方式与管理制度等研究角度出发,去构建黑土地保护体系呢?
对此,东北大学教授宋戈围绕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提出东北黑土区保护中需要重点协调的四个关系:一是要协调好黑土地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二是要协调好黑土地保护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协调好黑土地保护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四是要协调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东北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最关心的是黑土地精准生产的问题,也就是农业生产利用方式或者说土地利用方式精准尺度选择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晓东进一步解释,东北地区主要是大农场,但也存在很多农户管理尺度不同的问题。像梨树模式这种保护性耕作的模式在空间上是否有差异,该模式在不同的地方是否适合,哪些地方可能进行部分措施或者需要采用其他措施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晓冰看来,东北黑土地退化是掠夺经营、管理不善、用养失调的结果。“东北的广大农业和水土保持工作者,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但这些技术措施由于耕种者或经营者只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且保护土地、持久利用的意识淡薄,不接受或很少接纳这些保护措施,技术不能规模化推广限制了黑土地的保护。”因此,刘晓冰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第一,完善有关耕地的法规,约束土地使用者保护性利用黑土地。第二,出台东北黑土地保护的特殊条例,从法律上破解黑土地保护的瓶颈问题。第三,建立先治理后补偿的管理机制,扎实推进黑土地的保护。第四,黑土地保护不能仅从保护黑土本身出发,而应该从生态系统角度,尤其要从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角度对黑土地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