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推进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添加时间:2017-03-04 作者: 来源: 添加人: 杨永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土地整治,大力改造中低产田。7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和与会专家们,结合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以及国务院最近批复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当中关于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的要点谈体会。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土地整治从最初偏重增加耕地面积到逐渐重视提高耕地质量,再到建设生态良田,一步一步地推动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转变,“可以说,我们的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越来越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推进土地整治,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并将其作为2017年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部署安排。全国政协委员胡存智认为,土地整治不仅要为增加耕地面积而创新工作机制和运作模式,还要在保障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全面落实“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提出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同时,土地整治要从传统的田水路林村整治逐步转向山水林田湖的整治。这要求土地整治从耕地生态管护开始做起,从改善农田微观小生态向维护整个生态体系与宏观生态格局转变,更要立足开发、保护、整治“三位一体”的格局,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转变。对于土地整治功能的拓展,他认为,要注意把土地整治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相结合,使耕地及其农田设施适应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和各类适度规模经营,做到建设用地整治和农地整治同步进行,推动乡村土地优化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谢德体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之后不仅要关注田块、排灌等工程层面的“高标准”,还要关注土壤有机质含量等质量要素。土地整治还应该和精准脱贫、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经济融合发展。他介绍说,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一些地方脱贫致富的好方式,一般是乡村旅游搞得好了,新农村建设也就搞得好了。他建议把乡村旅游用地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单列出来,按照乡村旅游的模式进行土地整治,而不是单纯地搞以种粮食为主的单功能整治。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赵烨教授建议,土地整治应当遵循供给侧改革的总思路做到“两个优先”:优先对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区及城郊的优等耕地(1~4等)、高等耕地(5~8等)的土壤环境状况进行监测评价与管护修复;优先对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的中等耕地(9~12等)、低等耕地(13~15等)实施整治,在提升这些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的同时,改善区域生态与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加快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全国人大代表董祚继认为,通过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与生态,改善占补平衡,加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显然是土地整治今后的主攻方向。在他看来,土地整治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途径,从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生态建设的层面加强耕地保护,推进土地整治意义重大。 
  全国政协委员许皞提出,未来的土地整治尽快向生态型整治转型,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服务的价值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土地整治能为生态环境做些什么等内容进行测算。“生态补偿未来肯定是落在地块上,需要有个补偿的参数和算法。如果这项工作落地了,未来耕地占补平衡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生产能力的平衡,即产能平衡;另一个是生态平衡,按规定给予生态补偿。” 
  “最近两三年,我在提案里反复提有关土地整治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张全国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土地整治提升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层面进行部署,无疑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土地科技创新是基础保障。”